姚策说:希望自己在儿子没有记忆的时候离去。他是带着最痛的记忆离开的,他不希望儿子还要重复感受失去至亲这种生命不能承受之重。
中国文化的特殊之处,就在于人际关系。
一
如果没有身份关系,大多数中国人无法“定义”自己,有身份才能说明“我是谁”:父亲、母亲、儿子、女儿、兄弟姐妹、老板员工、领导下属 ,身份同时也决定了一个人的言行举止。
既然活在关系里,就要彼此照顾他人的心性,将心比心,每个人才能安心,都要照顾别人,每个人当然也就活得身不由己。
活在关系里的中国人的“心”,首先是一种感情的作用。而儒家思想的分析范畴就是一些人伦与感情,没有区分理性与感性,智力是感情化的。
姚策郭威28年错抱的真相揭开后,掀起的轩然大波如此轻易地撼动中国人的心灵,就是这种“心”的感情化操纵的结果。
2020年4月25日,最后一个得知真相的姚策说自己突然感到迷茫和害怕,“他们是不是要离开我了?”
从感性上,他期盼着母亲能给予自己独一的爱,因此当他在新闻里看到许敏与郭威相拥而泣,听到许敏与郭威通话,那种血浓于水的真情流露都让他心里不是滋味。他说自己变成了一个爱吃醋的小孩,“感觉就像是你靠了28年的为你遮风挡雨的墙,突然发现是别人家的了。”
2020年夏天,姚策真切地感受到了这种变化。当时他在上海治病,许敏夫妇前去探望他之后又悄悄到河南看望郭威,还领着郭威到姥姥家认亲。
许敏割肝救子,是母爱的本能,当亲生儿子出现,母爱的本能立刻倾斜到了郭威身上,也是母性的自然流露。
尴尬就在于,许敏和姚策之间,曾经理所当然的感情却因此戛然而止。许敏说,自己之所以瞒着姚策是怕他伤心。但在姚策的妻子熊磊看来,许敏完全可以“大大方方”去河南看郭威,没必要躲着,“我们从别人嘴里听到,就觉得又是另外一种含义了。”
一方面,姚策觉得养父母越像从前那样对自己好,自己的心理越有负担,“你会觉得这种爱是难以承受的。”
另一方面,一个即将被世界抛弃的人,在生命的最后阶段,还要承受被曾经最爱自己的父母抛弃,他的确不堪其重。
据新京报报道:
2021年1月5日,姚策在网上看到养母许敏和一名网友的聊天截图,疑似喊话姚策:“拿着我出的钱,住着我买的房,吃着我送的米油,用着我送的日用品,欺负我不知道什么叫热搜什么叫流量,组团造谣攻击我,天理不容。”
为回应养母的“隔空喊话”,姚策当天就发布了短视频,要把自己名下的婚房归还许敏夫妇。不想第二天,许敏一名身在北海的堂表兄弟就给姚策发来微信,请他写个房产过户的委托书。
彼时,姚策和许敏已经一个多月没联系了。因为许敏又就网友的言论找自己质问,姚策把许敏的微信拉黑了。1月9日中午,姚策的委托书还没写好,许敏就在家庭微信群里发话了。
根据当时的聊天记录,许敏指责姚策引导舆论攻击自己,前几天发归还房产的短视频是为了“把自己置于道德制高点”,让粉丝“借机攻击许妈心肠歹毒”。姚策和妻子熊磊再三解释从未操纵网友言论,让许敏去报警、起诉攻击者,许敏对此并未回应。
言谈间,许敏还晒出了发现“错抱”前自己给姚策转账的聊天记录、疑似替他偿还信用卡的盖章凭证等,说“信用卡太多不想发了,调查取证吧”。
到了这一步,没有人有能力再用理性去应对如此巨大的情感波澜,每个人都在感性的快车道上疾驰,28年的爱,就这样被慢慢撕裂了。
二
中国人的心是由道德判断这个地基架构起来的,我们称之为良知。每个人都要本着良知做事,如果别人对自己好,自己必须“以心换心”,否则就是“没有良心”。
当理性思考和道德判断都被感情化,每个中国人的“个体”都异常的单薄,常常受到人情磁力场的左右。每个人都把情感是寄托在关系里的,很在乎人与人之间的心意感通。
这个过程中最理想的行径,是处处以对方为重,达到以心换心的目的。这样以来,一个人的“自我”肯定,就必须借助别人的表态,我对你好,自然也会期待你也对我一样好,我的心才能得到抚慰。
从许敏的角度,她不但没有从杜新枝夫妇身上看到如同自己一样对姚策的用心,也没有感受到他们对自己代受了原本属于他们的苦难的感激之情,她失望地把杜新枝夫妇的震惊与错愕,解读为对接受姚策的不情愿和放手郭威的不甘心。
2020年7月,许敏的委屈终于爆发。两家人当时正在开封相聚,商议起诉淮河医院。在饭店的包厢里,许敏一边哭诉内心的煎熬,一边讲述带姚策寻医问药的艰辛,“整个家族都毁了”。
见她哭得伤心,郭希宽试图安慰,“其实我们比你们更伤感,我给你一个健康的孩子,我们现在得到的是一个有病的孩子。”郭希宽话音刚落,许敏激动地站了起来,瞪着眼睛大吼:“病孩子本来就是你们的!”
许敏自称“无辜受害者”,“我们整个人生毁灭,家破人亡,我们三代人的付出整个都没有了。”(新京报报道)
可是对于杜新枝夫妇来说,原本普普通通的生活,突然发现好儿子是别人的,病儿子是自己的,的确心理上无法接受家境上也无力承担。但这个态度让许敏太失望了,经济上对她没有表示,情感上没有给予应有的感激,更没有对自己失去姚策后未来生活的承诺。
杜新枝夫妇态度越消极,许敏的委屈就越大,在网友的助攻下,她的道德优越感反过来又强化了她的受害感。她越来越觉得是杜新枝夫妇夺走了原本属于她的幸福,她要寻找“真相”,为自己28年的错付讨一个说法,于是错报孩子成了偷换孩子,这个想象,残酷地指向了杜新枝夫妇的未来。
这样的结果,并不是出自许敏居心叵测的计划,她只是一个自认为被辜负了的母亲,28年一场空,巨大的付出感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,她需要一个能够全然体谅并且抚慰她灵魂的人。
杜新枝夫妇显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,在姚策生命的最后阶段,许敏从割肝救子的一腔热血转向了寻找真相的一意孤行,此刻,真相已经比姚策治病重要了。
三
中国式亲子关系有一个定制化的模版:孩子年幼时父母倾其所有的给予,子女理所应当的索取,到了父母老年,子女要竭尽全力地回报,父母要理所当然地领受。
在这个模版里,中国人生下来就有了赤字—父母的生育之恩,然后越活赤字越大—父母的养育之恩。恩当然是要还的,只是回报率比最高的高利贷还高,注定是一生一世无法还清。还不清的债背后,就产生了一种经由负欠感推动的牺牲精神。
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对负欠感的补偿机制,西方文化归罪于原生家庭,中国人则习惯于在他人身上追责任找补偿。
当他人成为自己的责任人,中国人总有一种自己被辜负了的悲情。每个亲密关系里的角色都认为,我为你奉献了一切,你却如此待我!
当自己成为他人的责任主体,中国人又容易在关系里产生一种因为过度牺牲导致的亏欠感,父母总觉得亏欠了子女,子女也总觉得亏欠了父母。
对姚策,许敏毫无疑问是极具牺牲精神的母亲,她符合中国人对伟大母亲的标准定义。而杜新枝却遭到了网友的口诛笔伐:没有供郭威读大学、让郭威照顾智商不够的姐姐、给郭威的房子并不在郭威名下。网友们为许敏不值:她无私的养了一个啃老的儿子,杜新枝自私的养了一个供自己啃噬的儿子。
作为母亲,在真相揭开之前,许敏对姚策爱的不求回报,为什么郭威出现后,她的心失衡了?许敏原本家境优渥,她在抚养姚策的过程中确实也倾其所有,巨大付出的结果居然是姚策死亡的结局,这该是怎样的不甘啊!她给姚策的有多多,对郭威的亏欠就有多大。
尤其是在见到郭威后,她又有一种强烈的被剥夺感,她原本应该有这么好的一个儿子,把最好的一切都给他,但是却都给了别人,她想要回来,哪怕能要的仅有那一套房。
如果不是为了房子,姚策与许敏的战争不会爆发。而姚策表态将要归还九江的房产后,许敏并未拒绝。“既然要还给我们,各是各家也很好,省得扯皮。”
在杜新枝眼中,许敏想留下九江的房子,实际是想留住郭威——她希望郭威能够回到自己的身边生活。而郭威住在哪边的房子里,哪边的父母就对这个儿子掌握了话语权。(新京报报道)
处在情绪峰值的许敏,已经没有能力体谅此刻最委屈最无力的其实是姚策了,她把对杜新枝夫妇的所有不满迁怒到了这个奄奄一息的儿子身上。她把照顾姚策的责任还给了杜新枝夫妇,那是原本就属于他们的责任,她不欠姚策,她只想为郭威争取。
四
中国式关系中存在人我界限不明朗的问题,这样的关系模式强调每个人都要压抑自己的个性,识大体顾大局,每个人的自我发展都取决于别人的态度。
这样的逻辑推导下去,就会把别人的发展当作是自己不发展的原因,把别人得到的当做是自己失去的,这个失去和自己的选择无关,和自己的做事方式无关,和自己的情绪模式无关。
在令人唏嘘的现实面前,杜新枝和许敏的难以接受都是正常的情绪反应。区别只是许敏难以接受的是她失去的过去,杜新枝难以接受的是将要失去的未来。
这个难以接受并不存在谁高尚谁卑劣的问题,只是她们面对的问题不一样而已,失去过去的许敏满腔的愤恨需要宣泄,她想找出造成她痛苦的罪魁祸首,想来想去,杜新枝夫妇不积极的态度正暗合了她悲情人生的想象。
生活比戏剧还要残酷,就这样,许敏对姚策的爱被巨大的愤怒感、悲情感、丧失感、委屈感淹没了,为自己讨个说法的情感诉求,已经超越了让姚策带着家人的爱、不留遗憾的离开的需求。
可是两对父母和两个孩子,谁又能不失落不委屈不遗憾不难过呢?许敏还能归罪于杜新枝夫妇,姚策又能找谁背锅呢?
他精疲力尽地对许敏表达着忠心,但在网友讨伐的声浪里,他的声音太微弱了,拉黑许敏不是因为恨,而是因为他不能再失去的爱。
而比起许敏炙热的母爱,杜新枝显然太克制了,她说自己很想挨过去亲亲姚策的脸,又怕他突然醒了难为情,终究是没有鼓足勇气。
姚策说“其实我们一家的感情从未改变,28年的情感也不会因为网络舆论冲击而烟消云散。”这是姚策真正的心声,也是他的期盼,从他选择落葬江西来看,他心里的父母还是许敏夫妇。
五
许敏和江歌的妈妈很像,她们都是倾其所有的付出者,但法律能给她们的救济实在是太有限了,接受不了这样的结果,她们就必须要为自己失去的一切找一个真正的责任人。反正于情于理,她们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,可以钦点她们心中以为的责任人,并获取社会舆论的支持。
被害者心态里的人,需要的是别人的补偿,而不是自我的救赎。
如果能用无私的母爱继续陪伴姚策走完余生,其实才是许敏对28年母子情深最完美的交待。这样以来,她不但仍然是姚策心里最爱的母亲,还可以继续成为郭威最爱的母亲。
许敏说没想到姚策走得这么突然,一直想去看姚策,但一直没联系上对方,买了几次票又退了,也不知道姚策已经转院到了北京。姚策死后,卧病在床的许敏一遍遍的哭诉是谁剥夺了她见姚策最后一面的机会,矛头直指杜新枝夫妇。
其实,没有人不让她看姚策,如果她对姚策的爱一如当初割肝救子时的义无反顾,谁又能挡住她呢?
她曾经把所有的爱给了姚策,却带着爱恨交织迎来了结局,她现在可能还没有能力想到这份恨最终的承受者是郭威,她的亲生儿子要用怎样的能力,才能平衡这两个错综复杂的家庭,弥补两个失落感重重的母亲?
许敏渴望杜新枝夫妇的良知、姚策的良知,可是,如果郭威的余生不是带着对养父母的爱和感恩,而是带着无法挽回的遗憾和不能弥补的痛恨,那么他的良知又该如何安放?
不要说“偷换”不存在,就算是真的存在,对于孩子来说,我的父母是个坏蛋和他们爱自己并不是一个事情,这才是最基本的良知。
“偷换”的说法一再发酵,并没有见郭威站到这个阵营里,反倒是说自己应该会留在河南继续生活,可见郭威并没有因为网友们义愤填膺的阴谋论,就否定28年自己感受到的点点滴滴。
姚策已经走了,如果许敏不能尽快平复自己的情绪,郭威的未来会好吗?他要在已经被撕裂的两份亲情之间不停地做选择,这个选择如履薄冰,稍不留意就会让所有人粉身碎骨,他必须小心翼翼,才不至于寒了养父母的心伤了亲父母的情。
我们不能苛责许敏,但希望她尽快地恢复理性。其实两家都是受害者,虽然她有不幸的过去,但是自己的儿子郭威被养得如此健康懂事,她还有可期的未来,是不是应该庆幸和感谢杜新枝夫妇,只有这样,她才是真的在帮儿子、爱儿子。
#错换人生28年姚策去世#
#姚策#